收藏本站| 在线留言| 公司介绍| 联系方式

欢迎进深圳市虎啸钢管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135-3074-1866

深圳市虎啸钢管有限公司

热门搜索:精密钢管无缝钢管注浆管
深圳市虎啸钢管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中国钢铁业进入提质发展新时期

文章出处:本站人气:发表时间:2017-8-15 12:19:7

 中国钢铁工业经过68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钢铁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尽管如此,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特别是在提质发展的新时期里大有可为!

  一、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势不可挡

  从钢铁工业重要发展节点看,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后,用了七年时间,在2003年突破2亿吨。之后,发展势头愈发强劲,2003年到2014年间,几乎是1-3年就上个亿吨台阶,到2016年未扣重复材的钢材产量仍在稳步增长,似乎根本就没有“峰值”之虑,也丝毫没有减量之态。而且,今年钢铁产量继续增长已成定局。雄辩彰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钢铁需求的巨大潜力和中国钢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更应建树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GDP走势与粗钢和钢材产量如影相随,21年来钢材平均增长速度与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只差0.8个百分点,密切程度显而易见。足以表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相当适应,不仅极大满足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钢材的需求,也对世界钢铁的供需平衡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有史为证,中国钢铁业“量”的发展和“质”提升远未终结,过度解读或臆断原本不够详实的数据,混淆产能和产量的关系及其内涵等,都会有失偏颇,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验证,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势不可挡。

  二、钢铁业提质发展的重要工作

  1. 提高行业集中度

  老生常谈“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的进展一直不顺!《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前十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到60%,不仅没有完成,实际集中度反而下降。为此,《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再明确,到2020年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达到60%,但目前来看也不可能达到愿景。国务院《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钢产能要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里面,这估计也得看实际情况。因为,从2005年-2016年,几乎每隔几年就有几家企业重组或拆分:比较成功的主要有河钢集团、山钢集团、华菱集团、宝钢集团等;相对曲折的主要有鞍钢集团,从鞍钢集团到鞍本集团,又回到鞍钢集团;武钢集团中的柳钢,合并了又退出;还有2010年由天津四家国企组成的渤海钢铁集团,挂牌成立仅3年,就全部解体,又恢复各自名号,等等。这些重组后又退出或拆分,对提高行业集中度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透过现象看本质,阻碍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主要矛盾,就是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及其派生出来的体制机制问题。事实证明,即使同属国资,央企与国企,国企与国企之间的重组也有相当难度,国企与民企,则难度更大,毕竟都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成为重组的障碍和羁绊。

  数据显示,2016年粗钢产量前4家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1.67%,又比2015年下降0.01个百分点。前10家钢铁企业占35.87%,比2015年上升1.67个百分点。按同口径产量规模分,≥3000万吨、2000-3000万吨、1000-2000万吨,企业户数均与上年持平。仅500-1000万吨规模的企业14户,较2015年增加2户。规模分类可见,我国年产2000万吨以上的企业规模较少,有5户,仅占总户数的5.8%。而≤500万吨以下的,却占总户数的59.3%。由此可见,产业布局不合理,行业集中度过低的问题依然突出,推进和提高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从世界主要产钢国钢铁行业集中度情况看:2003年,阿塞洛的钢产量就占到全欧洲钢产量的21%,新日铁和JFE两家企业的钢产量占全日本的56%,浦项的钢产量占韩国的64%;2007年,欧盟四大钢铁公司的产量为1.59亿吨,相当于欧盟15国总产量的90.73%,美国前四大钢铁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2.9%,日本前四家占74.77%,韩国浦项等前三家就占全国的88.93%。

  以上事实足以表明,我国钢铁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仅靠市场化这条路,几无可能!靠政府主导结合市场化运作,也遥遥无期!唯有“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国有企业间的重组,须由政府的政令来完成(用组织措施解决人的问题,用财税措施解决利益分配障碍,用社保措施解决“并发症”难题)。民企之间的兼并重组则可由市场主导,辅以政府支持。混合所有制的兼并重组,目前还鲜有完全成功的范例。公诸于世的鞍钢兼并攀钢(央企与央企)、宝钢与武钢合并(央企与央企),以及河钢集团(国企与国企),山钢集团(国企与国企)、沙钢集团(民企与民企)等等,就是比较典型案例。

  可以认为,解决影响钢铁行业集中度提高的主要矛盾、问题、障碍、难题,扎实推进重组后企业资源的充分整合,使更多的企业重组能够转化为实质性重组,促进钢铁产业布局的合理和组织结构优化,是中国钢铁行业进入提质发展新时期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工作。

  2.提高盈利能力

  长期以来,钢铁行业的盈利水平一直在全国制造业中“垫底”,0%-2%的收入利润率 ,远低于6%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的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不强,客观存在“靠天吃饭”的无奈,这个“天”就是市场好了、钢价涨了,就赚钱,就盈利!市场不好、钢价跌了,就亏钱,就亏损!这个梦魇,甚至连耳熟能详的优秀企业也很难避免。2015年,全行业出现24年来首次亏损,645亿元的巨亏令朝野上下震惊,以致痛定思痛,对地条钢、过剩产能进行史无前例的高压整肃。2016年虽然有304亿元的盈利,但也是低水平的,行业年平均利润率也只有1.08%,即使预估2017年达到900亿元左右的利润,行业利润率也只有3.4%左右的水平,依然远低于全国制造业平均6.1%的水平。

  从世界著名分析机构WSD(World Steel Dynamics,世界钢动态公司)发布的最新“全球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年度榜单看,韩国浦项制铁公司(POSCO)再次荣登榜首,这是该公司自2010年以来连续第8年获此殊荣。而我国最优秀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今年才重新入围世界前十强的最后一名。从国内看,民营企业的盈利水平远高于国有,2015年全行业巨亏,宝钢也只有1.1%的利润率。由此可见,我国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

  从深层次原因看,我国钢铁企业盈利能力偏低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必须顶层设计,也就是从体制、机制入手,经过法制化管理和产业升级,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盈利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是中国钢铁行业进入提质发展新时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3.提高深加工水平

  钢材深加工是钢铁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服务用户、调整结构、实施相关多元战略、转变增长方式、寻求新增长空间的重要突破口,已被众多企业所认同。实际上,在铸就钢铁大国的同时,做强中国钢铁业的步伐也在加快。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钢材品种自给率就已经达到了99.6%,部分创新产品的质量甚至达到或领先于世界水平,在国民经济亟需的关键钢材品种开发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生产的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高强度汽车用钢、A类家电用钢、节镍或无镍的铁素体和双相不锈钢、T4003不锈钢、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保障了国家重大工程及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从材料型、营销型和产业型的三大类钢材深加工次序看,我国材料型的深加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基本能与产量发展同步,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品种钢材的需求。但我们在营销型和产业型深加工上,做得还很欠缺。如在营销型深加工上,部分企业虽然能按照用户的要求,将钢铁产品经过矫正、清理、剪切、冲压、彩印等工序,并通过仓储、运输等物流系统,供最终用户直接使用。但由于目前各钢铁企业大都从自身出发,各自为政,营销型深加工不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行情不好时极易造成恶性竞争。

  在产业型深加工上,我国基本处于机会性投资阶段。由于长期房地产经济背景所然,钢铁企业涉足产业型深加工最多的领域是建筑钢结构、金属包装、紧固件、五金家具、汽车零部件、钢帘线、桥梁缆索等。而且纵观参与的这些领域,大多是规模小、技术档次低、营销能力差、盈亏起伏大,行业影响力和市场控制力弱等情况。如钢结构,首钢、鞍钢、马钢、莱钢等虽然都有涉足,但大多是小规模经营、依附式发展,缺少面向市场的战略发展计划,缺乏形成独立生存的投资强度,不仅不能给主业以有力的技术及市场支撑,甚至不能取得稳定的经营收益。机会性投资还表现在投资目的的错位和游移上,包括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追求诸如解决职工就业等非经济目的等,明显表现出过于浮躁和急功近利,属于典型的机会性投资。

  “放眼世界”,几乎所有钢铁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下游深加工业务的整合。从规模上看,介入钢材深加工业最深的是蒂森克虏伯公司,其汽车零部件及电梯超过了钢铁销售额,并成为独立发展的产业。而大部分钢铁企业的深加工,相对而言仍是钢铁主业的协同业务。从层次上看,大部分钢铁企业着重发展的深加工属于第一、第二层次,即材料型深加工及营销型深加工,产业型深加工参股较多。有数据显示,早在2010年,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比就达到30%-40%,而我国不足8%。公路钢结构桥梁占比在20%-30%,我们不足1%。法、日、美钢结构桥梁占比更高,分别为85%、41%和35%,直令中国钢铁业“汗颜”。

  由此可见,钢铁产品深加工既是市场供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顺应产业链外延扩张和内延增长的客观要求,更是企业转变增长方式、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化过程。所以,不断提高我国钢铁产业链的深加工(含产品服务)水平,是中国钢铁行业进入提质发展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综上认为,以上三项是中国钢铁业提质发展新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真所谓“发展无止境,奋斗不停歇!”,相信通过钢铁业上下的长期努力和方方面面的支持,中国钢铁工业一定能实现质的飞跃。

此文关键字: